水天一色的珠江口是秀美的,她的滟漾和妩媚曾经倾倒过无数文人墨客,不辞车旅劳顿来向她朝圣,为她讴歌。但天堑屏障的阻隔,也使珠江口两岸之间的交通往来“梗阻”,千百年来,翘首相望的珠江口两岸因为伶仃洋的一水之隔变得遥不可及。
在珠江两岸的香港和珠海,流传着一个望“洋”兴叹的渔女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香港岛盛产一种名叫“女儿香”的香木,为沉香中的极品,岛上的石牌村有个水上青年叫阿亮,长年累月乘艚船运香木到珠海,于是莞香的香气每天都氤氲在伶仃洋的海面上。南海龙王敖明的小女儿阿珠被这种香味所迷。她趁管家婆熟睡之机,脱掉了套在她手上的紧手镯,循着香气偶落凡尘。她扮成渔女,每天在阿亮途经的九州岛附近织网打鱼,捞蚌采珠,唱咸水歌。渐渐地,他们两情相悦,以身相许,并在香炉湾岸边搭起了疍家棚居住。
龙王十分疼爱这个小女儿,他见女儿凡心已定,又见阿亮勤劳英俊,于是将龙宫中一颗最大的珍珠送给这对恩爱夫妻作为结婚礼物,并告诉女儿:只要托举这颗珍珠,无论天多黑,丈夫都会循着亮光找到归家的航向。有一天,伶仃洋上突然刮起强烈台风,阿亮运香木的艚船被波涛汹涌的巨浪掀翻在伶仃洋里。阿珠日等夜思不见阿亮回来,心急如焚,她顶着狂风恶浪天天站在岸边擎起珍珠眺望,期待着丈夫循着亮光归来,一天、两天、三天,足足等了七七四十九天……
阿亮被台风吹落大海后,浊浪将他卷入海底。龙王的虾兵蟹将巡游时发现了阿亮,立刻向龙王禀报,龙王掏出一颗还魂丹塞进阿亮的嘴里,将他送回岸上。阿亮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石牌湾的礁石上,艚船早已了无踪影,面对一望无垠的大海,如果没有舟楫摆渡,即使插翅也难以过海,想到对岸一定在苦苦等待的阿珠,阿亮直急得号啕大哭。
哭声再次惊动了龙王,他将手中的龙头拐杖一挥,只见伶仃洋海面腾起一缕青烟,紧接着一座彩虹桥横跨在伶仃洋上。阿亮顺着彩虹桥一路奔来,远远看见阿珠站立在彩虹桥的那一头,高高举着那颗光芒四射的珍珠……阿亮一头扑进爱妻的怀抱,才发现阿珠已经变成了一尊石像……
这,便是珠海渔女的一种传说。
珠海渔女
如今,在珠海长长的情侣路上,弯弯曲曲的香炉湾边矗立着一尊花岗石巨型渔女雕像。她的脖子上戴着项珠,洁白的身上披着鱼网,裤脚轻轻地挽着,脚下是一泓碧蓝的海水,双手高高擎举着一颗晶莹璀璨的珍珠,眺望的眼神凝视着远方。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渔女的传说使我想起《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的诗句来,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幅图景:彼岸,一位美丽女子的身影飘然而过。此岸,一个英俊少年急忙去追寻。他沿着江岸向上游追溯,可是江水汹涌阻隔,只能远远地朦朦胧胧地看到她的裙裾飘在风中;他又顺着水流往下游寻觅,依然只是隐隐约约地瞥见她在江的对岸,好像一个缥缈的幻影,触不可及……
一代又一代珠海渔民生活在渔女感天动地的爱情传说中,因为渔女不仅代表了他们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更表达了对一水隔天涯的无奈与期盼。
伶仃洋上叹伶仃。千百年来,由于珠江口的阻隔,粤港澳三地上演着一个个扼腕长叹、唏嘘不已的悲催故事。对桥的呼唤,在给有识之士震撼的同时也给了他们激情的追问和一个个跨越的遐想。
1983年,香港合和实业有限公司主席胡应湘首次提出兴建伶仃洋大桥,并将比较成形的方案定名为《兴建内伶仃大桥的设想》。
他要把设想付诸于现实。
香港知名爱国人士、投资家、设计师胡应湘
那是1986年11月21日上午,天空洁净得不见一丝云翳,柔柔的阳光几乎是无遮无拦地照射下来。位于珠海唐家湾的部队军港里风平浪静,省军区和警备区的首长来到直属船大队的大门前,他们在这里等待来自珠海市政府的礼宾车。10点左右,一辆米黄色的丰田中巴车徐徐停下,车门打开,紧随市委书记、市长梁广大和副市长陈焕礼下车的,是一位身材健硕,戴着一副宽边大眼镜的中年男子。
此人正是胡应湘。
时任珠海警备区副司令的邹金凤告诉我说,在他的印象中,胡应湘非常随和,没有一点架子,初一见面,像一个事必躬亲的老板,很难将他与香港富豪的身份挂上号。而且十分谦卑,一边走还一边不停地对他表示“打扰了”“给你们添了麻烦……”
这次到珠海,胡应湘相约珠海市委、市政府领导一同勘察内伶仃洋大桥的线路走向,也是为他的跨珠江口大桥和内伶仃岛综合开发争取珠海市政府层面上的共识。船出港后,绕着淇澳岛航行。在大王角对开海面,胡应湘站在船舷边摊开图纸,俯身指点着他的桥岛接驳处,滔滔不绝地介绍航道、水文、水深以及地质的大体状况。大家都被他务实、严谨和专业、勤勉的作风所吸引,暗暗敬佩不愧是一个有胆略的实业家。
大约30分钟,舰艇靠近内伶仃岛东湾码头,大家兴致勃勃登上岛后,立即驱车向前行进。崎岖的道路两边,只见峰青峦秀,翠叠绿拥,秀水长流,保存完好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从眼前掠过:马尾松、椿树、朴树、荔枝、龙眼、青果榕…… 在内伶仃岛最高的尖峰山顶,胡应湘远眺珠海和香港,只见轻雾漫飘,几缕白云缠绕,仿若仙境。想象中一道彩虹腾空架起,整个珠江三角洲西部与香港经脉相通,货畅其流,那是何等快意!
当天晚上,在刚刚落成的蛇口南湖大酒店内,胡应湘继续他的“游说”。他以世界各地解决类似问题的成功例子为注脚,然后从一个足有半张写字台大小的口袋里,再次抽出相应的图表、照片和数据,用随身携带的彩笔和常用绘图工具,说到哪里,手中的彩笔和比例尺就在地图上跟到哪里。他有一手倒着写字功夫,这一绝活让站在桌子对面的珠海市的领导们看起来毫不费力。
胡应湘的设想在珠海市政府找到了知音。
1986年的珠海香洲港
在珠海市政府大院1号大楼的底层大堂,伶仃洋大桥的桥模曾静静地摆放了15年,直到港珠澳大桥项目尘埃落定才被人悄悄挪走。每次走进大堂,我都会走到一尘不染的玻璃盖旁,默默地站在这个承载着珠海人激情与梦想的桥模面前,为这个宏大的构想以及珠海人的执着致以深深的敬意。不仅是我,相信每个走到这里的珠海人,都会被这个桥模唤起回忆,那一根根斜拉索和桥塔,仿佛会划破晓风残月,遁入梦中,矗立于你记忆的天地里。
珠海,我为桥“狂”。
是的,很少有一座大桥像伶仃洋大桥那样和一座城市的命运如此紧密,很少有一座城对一座桥的苦恋如此执着……